• 网站首页
  •   >   普法解读
  •   >   正文
  • 普法解读

    德州市7.13网络诈骗案

    发布日期:2017-09-22    浏览次数:

           中国山东网德州频道1月5日讯(记者 刘玲玲 通讯员 张伟)2015年12月24日,省公安厅对“净网行动“中破获的11起重大网络案件予以通报表扬,其中,乐陵市公安局破获的“7.13”重大网络诈骗案,是德州市受表彰的唯一一起重大网络案件。

      2015年7月13日,乐陵市民张某某到乐陵市公安局刑警大队报案称:2015年7月12日其两张银行卡被人通过手机快捷支付业务分别消费5915.88元和2019元,两次共计损失7900余元。离奇的是,7月12日前后,她本人的手机和两张银行卡一直在她的身上,别人不可能拿到她的手机和银行卡,她本人也没使用手机进行过涉及银行卡的任何操作,那么,银行卡里的钱到底去哪了?是怎么没了的呢?

      接案民警对受害人张某某进行详细的询问,排除了熟人作案和本人报假案的嫌疑后发现,这是一种非传统的,新型的犯罪方法,传统的侦查思路和模式无法分析这个案子的作案过程。接案民警将这起案件上报给局领导。针对网络犯罪高发态势,本着群众的事无小事,深入贯彻德州市小案侦防工作精神的目的,乐陵市公安局党委高度重视,迅速部署,由刑侦、网安民警参加成立“7.13”专案组,全力开展侦破工作。

      经仔细询问,7月8日,受害人银行卡被盗刷前,其手机曾收到内容为“我是郑州杨某某,爱发明得奖了,给你发了点特产,已付款了,www.*****.com/sfsd确认下地址就可以,友谊天长地久。”的短信。然而受害人本人并没有一个爱发明的叫杨某某的朋友,点击这个链接,也没有看到任何特产的影子,只是显示无法登陆。除此之外,张某某的生活作息跟往日并无不同。

      这件事情,总让张某某感觉到跟自己银行卡被盗刷的事情,有着扯不断的关联。然而这种关联在专案组民警眼中,却含有不同的意味。这明显是一个骗局,而且这个骗局针对的并不单单是受害人张某某个人。熟知新型犯罪的网安大队民警迅速将目光锁定至奇怪的短信中那条网络链接上面。

      专案组充分运用现代侦查手段,对这条链接所涵盖的内容进行大量而细致的信息摸排工作。山东、北京、河南、广东、浙江,办案民警不辞辛苦风雨兼程,对海量的信息进行筛选排查,最终的分析结论认为,嫌疑人的主要活动地域应该在广东省。

      专案组迅速赶赴广州市对案件进行追踪调查,经过近一个月的数据分析工作,一名叫岑某某的嫌疑人进入专案组的侦查视线,所有证据证实该岑有重大作案嫌疑。专案组针对岑某某的活动信息结合案件情况分析认为,岑某某一人作案的可能性不大,其背后应该存在一个庞大的犯罪团伙体系。

      针对此情况,专案组理清思路,及时调整侦查方向,确定以现已掌握的岑某某为主攻点,集中优势警力,力争将岑某某及另外团伙成员一网打尽。10月22日,专案组通过缜密侦查,兵分四路,在当地相关警种的大力配合下,分别在广东湛江和浙江台州、河南郑州、浙江丽水等地对以上团伙成员实施了统一抓捕。将8名团伙成员全部抓获,无一漏网,同时缴获电脑、手机、他人身份证件和银行卡等作案工具、涉案物品一大宗。

      经审讯,自2015年3月至今,犯罪嫌疑人全某某伙同岑某某等人,为获取非法利益,在广东省遂溪县一居民楼租赁房屋,安装电脑等上网设备,网购他人信息的数张银行卡实施网络诈骗活动。该团伙通过群发“10086”、“95588”、“顺丰快递”等虚假链接和开通虚假网游交易平台等钓鱼网站的形式,获取受害人个人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手机号码),对信息进行筛选,确定作案目标,然后将手机病毒绑定在短信内容中编辑好的链接上面。通过手机病毒对受害人使用的手机实施攻击,使受害人手机中毒,根据获取到的受害人手机及时短信信息,达到盗刷受害人银行卡,进行网上购物,获取非法利益的目的。

      自2015年3月至今,该团伙通过以上方式,共获取上万人的公民个人信息,作案数十起,非法获利70余万元。目前,该案的五名主要涉案人员已被乐陵市人民检察院批准逮捕,案件还在进一步审理中。

      这种类型的网络诈骗,手段多样、种类繁多。为了诱导受害人点击安装链接中早已藏好的手机病毒,犯罪嫌疑人挖空心思,根据当前形势编造一些容易让人信以为真的内容,甚至冒充正规公司,向人们推送现实中确实存在的活动来进行引诱。比如冒充电信部门的业务办理、优惠活动、电话欠费,冒充银行的积分兑换,冒充快递或者电商的网购推送等等等等……一旦点击,手机病毒就自动安装在手机上,在不知不觉中,就把你的个人信息至于一个危险的境地了,更有甚者,将会造成难以挽回的经济损失。

      在此,提醒广大群众,现在网络诈骗犯罪手法多种多样。正所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要及时了解识别不法分子实施诈骗犯罪的手段和伎俩,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地址: 成都市外东成洛大道2025号 版权所有©成都大学 蜀ICP备05006454号电话:028-84616931  邮编:610106